靠“屋顶晒太阳”躺赚?坑了无数农民的无良骗局早该被拆穿了!

时间: 2024-05-27 07:21:01 |   作者: 钢制暖气片

产品描述

  据媒体爆料,光伏行业进入群雄逐鹿时代,大笔资本涌入光伏行业,仅是今年上半年,52家光伏企业就募集资金,高达3000亿元。

  无需资产金额的投入,只要把自家房顶租出去,安上“太阳能板”,就能靠光伏发电,售电赚钱。

  “光伏扶贫”本是好事,却被不良商家利用,成为新型骗局,欺诈农户,甚至让不少人因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

  2021年10月,他获得了上级部门提供的20万3年免息贷款,目的是鼓励他做电商。

  田亮退伍后,回到老家创业,这几年他的生意越做越大,已经为近千人提供了就业岗位。

  这一年冬枣滞销,卖不出去的冬枣堆满了500平方的大院子,而这笔20万贷款将会为他的推广和运营助力。

  就在田亮满心欢喜地去领取贷款时,农商行的工作人员却告诉他:无法申贷,你名下已经有16万贷款了。

  可工作人员却指着屏幕上的一行小字,肯定地说:“不是银行放贷,是江苏金融租赁股份有限公司。”

  原来,为了响应国家政策,田亮之前在某光伏面板销售人员的游说下安装了“太阳能板”。

  在销售人员花言巧语之下,田亮与天合新能源签订了光伏租赁合同,结果导致自己背上了16万贷款。

  田亮想起销售人员当初帮他安装的APP,他连忙打开APP,才发现了9份自己从没看过的合同,包括买卖、融资租赁、应收账款质押合同等。

  自己实际上通过融资租赁方式购买了“天合富家”的光伏系统,并承担了租金、维护费用和运营服务费用的支付责任。

  这一融资租赁模式,以农户的名义进行融资,同时合同中还规定农户在电站收益不足时,合约期将延长,直至补足。

  江苏天合与江苏金融巧妙地将风险推给农户,自己却轻松获利,这时田亮亮才明白,原来它们才是光伏运动中实际“躺着赚钱”的一方。

  辗转多日,“光伏骗局”的真相终于大白,而这一天也成了田亮亮生命中最黑暗的一天。

  田亮亮与公司联合运作电站,田亮亮出租屋顶,企业来提供设备,电力收益作为回馈支付给双方,田亮亮获得固定收入,前5年每板60元,后20年每板50元。

  新的模式避免了农户的债务风险,同时保证了固定收入,这就使得农户更加放心。

  模式更改后,田亮亮心中的负担减轻了不少,但令人担忧的是,他并未察觉合同中暗含的另一个隐患。

  若电站所在房屋被征收、拆除等,农户需作出两个选择,其一是在收到拆迁文件3日内通知天合,此时公司不需要购回电站,由有关部门向企业来提供拆迁补偿;否则,农户要自己购回电站。

  无论是拆迁补偿还是农户购回,价格都远高于市场行情报价,这就从另一方面代表着无论如何,天合公司都会获得巨额收益。而实际承担费用的可能还是农户。

  在广大被骗的农户中,27岁的田亮亮是相对幸运的,较多的见识和更广泛的人脉让他尚存一丝自救能力。

  而更多的农户则是留守在农村、信息极其闭塞的老人,在销售人员的眼里,他们就如待宰的羔羊一般,听话又好骗。

  2017年的春天,台州的李阿姨家里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一家新能源公司的推销员。

  他们带来了一个看似美好的承诺:只要在李阿姨家的屋顶安装太阳能发电设备,就能坐享其成,轻松赚钱。

  李阿姨虽然心动了,但也有些疑虑。毕竟,这个光伏设备对她来说是个新鲜玩意儿。然而,推销员的一番话,像一阵春风,吹散了她的满心疑云。

  他们说,国家正在大力推广光伏产业,提供了丰厚的补贴政策。只要在家里装上设备,发的每度电都有补贴。而且,设备免费安装,5年内出任意的毛病都免费保修。

  她签下了合同,很快,新能源公司就在她家的屋顶安装好了光伏发电设备。几个月过去了,李阿姨也按时收到了钱,一切看似都在顺利进行。

  然而,好景不长,一通电话打破了李阿姨的平静生活。新能源公司要求她支付近7万元的设备材料和安装费。

  原来,那个“免费”的安装,其实是李阿姨签下的贷款协议。银行先垫付了款项,李阿姨需要给银行还贷10年。

  李阿姨愣住了,她还是不明白自己究竟何时贷了款?但面对具有法律上的约束力的合同和自己的签字,李阿姨无法反驳。

  没有存款的她,只能选择分期偿还这7万元。李阿姨后悔不迭,不识字就签合同,最后反而背上一身债。

  李阿姨不知道的是,那套看似赚钱的设备其实质量堪忧,后期的维护成本很可能即将成为她更大的经济负担。

  而和她一样签订了同样合同的人,还有很多很多。他们都要继续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

  几天之前,有光伏项目的代理商联系他的妻子,鼓励他们出租自家屋顶,无需支付一分钱,然后就能“躺着赚钱”了。

  自家屋顶300平米的广大空间,开阔而平整,平时只在那晒太阳,没想到有朝一日它也能像农田那样产出金钱。

  妻子十分动心,给在外打工的刘宽打电话,但是在电话中,刘宽却劝阻了妻子,他在网上看过许多关于安装光伏的报道,害怕其中存在陷阱,让她等自己回来看合同再做决定。

  过了几天,代理商上门介绍了一番,刘宽觉得可行,等到物资都到位了,刘宽还是有些不放心,提出要再看看合同。

  合同有厚厚一沓,他一页页翻到最后,眼睛扫着上面的每一行字,扫到最后,心凉了一半,突然将合同砸向桌面:

  随着“光伏下乡”的潮流涌向农村,大批农户像刘宽那样,都盼望用空闲的屋顶获取稳定收入。

  他们对光伏不了解,只是盲目相信一些只图利益的非法代理人的话语,轻易地签了字,这在很大程度上为追求利润的资本提供了想象空间。

  自2013年起,为了推动光伏产业高质量发展,国家推行了各项优惠补贴政策,但是在行业高速扩张的同时,相应的问题也随之出现。

  追着行业的风口,慢慢的变多的公司纷纷跨界涌入光伏产业,企图在这片广阔的蓝海中开拓出一片属于自身个人的疆域。在这样的一个过程中,许多企业还没有完成原始的技术积累,就急着下海圈钱,造成了如今的行业乱象。

  在光伏行业产量激增的趋势下,市场上的专业人才供不应求,业务员的开发成本也随之攀升。

  这些人大多数是品牌经销商的兼职人员,他们可能对光伏技术一无所知,也没有经过专业培训,但因为他们在当地有广泛的人脉与影响力,所以经销商特别看重他们。

  利用“半熟人社会”的人情规则,只看眼前利益的推销员们迅速席卷了全国各地的分布式光伏市场,行业不健康扩张的同时,也为广大农户带来了无法磨灭的伤害。

  由于农民的信息获取渠道相对较窄,主要依赖于社区内的口耳相传,或者是业务员的宣传,所以经常导致得到的信息不完全,甚至不真实。

  他们对于光伏技术和行业发展的了解往往也十分有限,可能并不清楚光伏设备的性能、维护成本,以及政策补贴的实际情况。

  这些漏洞的存在,给了骗子们可乘之机,使得骗局屡屡发生,进而腐蚀了整个行业的口碑。

  为了整个行业的健康、持续发展,除了寄希望于农户自身修养的提升,加强投资者教育和完善行业规范理应是重中之重。

  回顾中国的光伏产业,其发展历史是漫长的,期间离不开长期的技术积累和政策扶持。

  自2013年起,国家更是多次下发文件、发放补贴,旨在扶持行业健康、有序发展。

  可以说,在各项政策的支持下,中国的光伏产业前景很广阔,而且国家也鼓励农民在创收的同时,热情参加到促进新能源发展的行列中来。

  其实,光伏发电技术本身并不涉及任何形式的欺诈行为,问题的根源在于项目的运营和监管中的人为因素。

  要解决光伏产业存在的问题,并推动其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关键还是在于提升所有利益相关者的风险意识和决策的科学性,同时强化对项目的管理和监督。

  只有在人的因素被有效控制的情况下,光伏产业才能朝着高质量、高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前进。

  1.凤凰网财经|《资本疯狂补贴“围猎”农村屋顶背后:把农户的未来收益榨取到极限》

b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