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资评级 - 股票数据 - 数据中心证券之星-提炼精华 解开财富密码

时间: 2025-08-28 19:54:01 |   作者: 钢制暖气片

产品描述

  凯赛生物(688065) 主要观点: 事件描述 2025年8月15日晚,公司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公司2025年上半年实现盈利收入16.71亿元,同比+15.68%;实现归母净利润3.09亿元,同比+24.74%;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2.96亿元,同比+23.67%。其中,2025年第二季度公司实现盈利收入8.95亿元,同比+17.80%/环比+15.37%;实现归母净利润1.72亿元,同比+20.77%/环比+25.39%;实现扣非归母净利润1.61亿元,同比+17.83%/环比+19.01%。 长链二元酸系列新产品销量创历史上最新的记录,癸二酸放量显著 2025年上半年,公司基本的产品长链二元酸在保持全球主导地位的情况下,通过技术突破与产品优化,持续拓展市场空间实现营业收入15.00亿元,同比+14.15%,毛利润6.39亿元,同比+23.63%,毛利率为42.59%,同比上升3.27pcts。公司年产4万吨生物法癸二酸建设项目于2022年三季度建成投产以来,开工率及市场占有率不断的提高,慢慢的变成了主流供应商。相较于化学法癸二酸,生产每吨生物法癸二酸减碳约40%以上,对降低碳排放有显著作用。 与宁德时代合作生产生物基电池壳,切入新能源电池领域。 2025年8月11日,公司与宁德时代合作的生物基电池壳制造基地项目环境影响评价文件被受理。该项目总投资5亿元,建设18条电池壳生产线及配套设施,项目建成达产后可形成年产250万套生物基电池壳的生产能力,上游配套年产4.1万吨生物基复合材料项目同步推进。 生物基PA商业化取得显著进展,开拓新利润增长点。 公司于今年年初完成生物基哌啶许可证办理,并开始生产销售,有望成为国内哌啶的主流供应商。生物基哌啶可应用于医药、农药及新材料等领域,其产品质量与传统石油基产品相当,有望替代传统石油基哌啶,助力下游领域实现碳减排,推动相关领域的绿色革新。 2025年上半年公司在生物基聚酰胺改性及其连续纤维复合材料的成型工艺、产品研究开发方面取得显著突破,产品方案获得头部产业客户认可,并在更多应用领域进行商业化验证。聚酰胺产品目前仍以石油基聚酰胺为主,主要品种包括聚酰胺6、聚酰胺66和特种聚酰胺,其中聚酰胺6和聚酰胺66合计占比接近90%。聚酰胺66在汽车、服装、机械工业、电子电气等领域均有广泛应用,其中以工程塑料和工业丝的应用为主。近10年,全球聚酰胺消费量以年均7.5%左右的速度递增,生物基聚酰胺具有轻量化等优点,相比石油基聚酰胺能够增强结构强度的同时减少相关成本,有望大量运用于汽车、电子电气、风电叶片、集装箱等领域。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86、8.49、11.22亿元,同比增速为40.2%、23.8%、32.1%。对应PE分别为54、44、33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宏观经济及产业政策波动风险; (2)新项目建设进度、产品达产进度及销售不确定性的风险;(3)关税等进出口政策及国际贸易环境变化风险; (4)汇率波动风险。

  凯赛生物(688065) 主要观点: 事件描述 4月21日,凯赛生物发布2024年年报。2024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29.58亿元,同比+39.91%;实现归母净利润4.89亿元,同比+33.41%;扣非归母净利润4.65亿元,同比+51.6%。其中,2024年四季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7.43亿元,同比+35.38%/环比-3.63%;实现归母净利润1.44亿元,同比+173.15%/环比+46.94%;扣非归母净利润1.29亿元,同比+155.41%/环比+34.38%。 长链二元酸及癸二酸放量显著,24年营收和业绩实现高增 2024年营收和业绩增长主要系长链二元酸市场取得积极成效,新品种癸二酸产能放量,带动产销量同比高增。2024年公司紧抓市场机遇,凭借精准可持续的市场策略,开拓长链二元酸市场并取得积极成效,长链二元酸销量和营收增长明显,新产品癸二酸产能放量显著,表现优异。长链二元酸毛利率为39.71%,同比上升1.85pcts,毛利率提升还在于原材料价格下跌以及生产量上涨分摊的固定成本下降。分地区看,受长链二元酸系列增长影响,境内外销售均有明显上涨。 多方合作实施战略布局,加速生物基聚酰胺材料产业生态构建及商业化公司携手招商局和下游客户等多方达成合作,实施战略布局,赋能业务发展,加速构建生物基材料产业生态。公司以定向增发的方式在股东层面引入招商局集团的方案获得中国证监会通过并顺利完成,公司以此引入近60亿元资金用于业务发展;公司与招商局集团及其体系内公司基于生物基新材料的合作已经全面展开,这中间还包括与“招商创科”及合肥产投合作建设的BioPA-CFRT生产设施。招商凯赛合肥项目的落地,标志着凯赛系列生物基材料单体—树脂—复材—应用制品的产业链生态的搭建落地,并可作为模板在全球推广落地。此外,2024年6月,公司与阜阳交投达成合作,基于生物基聚酰胺材料共同打造全球首个生物基热塑性复合材料光伏边框应用示范项目,进一步探索合作生物基复合材料在新能源、交通运输、现代建筑等更多领域的应用示范、推广及产业化落地。2024年10月,公司与海澜之家集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各持所长,深化合作,有助于公司在纺织领域的发展。2025年2月,公司与宁德时代合作成立合资公司,宁德时代作为行业内最大的客户方,可为凯赛生物提供丰富的应用场景反馈,推动凯赛材料性能迭代,从而加速生物基材料的商业化验证。 产能+技术+政策三擎驱动,引领未来全球生物基聚酰胺替代浪潮 公司长链二元酸产品占据全球主导地位,在政策红利背景下,依靠技术壁垒和产能提升,长期优势显著。公司现在存在系列生物法长链二元酸(DC10~DC18)产能11.5万吨/年,戊二胺产能5万吨/年,乌苏材料产能10万吨/年生物基聚酰胺和乌苏技术产能2万吨/年生物基长链聚酰胺。公司持续推进产能建设,提升生产的基本工艺。2024年研发费用2.3亿元,同比+23.38%,占据营业收入7.89%,2024年万吨级生物基哌啶于年底顺利投产,并开始形成销售。此外,公司在生物基聚酰胺改性及其连续纤维复合材料(Bio-PPA CFRT)的成型工艺、产品研究开发方面取得显著突破,产品方案获得头部产业客户认可,并在新能源、物流等场景中开始获得商业化订单。2025年,公司将根据下游市场的拓展进展,继续稳步推进年产90万吨生物基聚酰胺和50万吨戊二胺项目的建设。长久来看,欧盟碳关税将于2026年生效,中国《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目录》将生物基新材料列为战略材料,政策端也将助推生物基材料在汽车、新能源等领域的加速替代,2025年市场扩容下,依靠产能、技术优势和AI辅助平台赋能,公司长足发展将获得更大机遇。 投资建议 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6.87、8.5、11.23亿元(2025-2026年前值分别为6.55、8.57亿元),同比增速为40.6%、23.7%、32.1%。对应PE分别为56、45、34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宏观经济及产业政策波动风险; (2)新项目建设进度、产品达产进度及销售不确定性的风险;(3)关税等进出口政策及国际贸易环境变化风险; (4)汇率波动风险。

  凯赛生物(688065) 主要观点: 事件描述 2月28日,公司发布2024年业绩快报。2024年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29.56亿元,总利润5.46亿元,归母净利润4.87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4.62亿元,基本每股盈利为0.84元/股。其中,2024年第四季度预计实现盈利收入7.41亿元,归母净利润1.42亿元,扣非归母净利润1.27亿元。 业绩边际改善显著,产业链协同效应凸显 2024年业绩增长主因长链二元酸需求回暖,新品种癸二酸产能放量,带动产销量同比高增。2024年公司预计实现营业收入29.56亿元,同比上升39.84%;实现总利润5.46亿元,同比上升21.57%;归母净利润4.87亿元,同比上升32.80%;扣非归母净利润4.62亿元,同比上升50.87%。得益于新能源车渗透率提升,需求量开始上涨,长链二元酸增长显著,癸二酸、DC12、DC13均表现优异。单季度来看,第四季度预计实现盈利收入7.41亿元,同比上升35.12%,环比下降3.81%;归母净利润1.42亿元,同比上升168.91%,环比上升44.84%;扣非归母净利润1.27亿元,同比上升151.01%,环比上升33.14%。第四季度利润弹性释放源于汇兑损失收窄,叠加费用端优化。分业务看,境内市场受益于癸二酸对化学法的替代加速,境外需求则由其他二元酸产品拉动。总体看需求侧有逐步回暖趋势,新产品有望进一步放量。 产业链垂直整合,加速生物基聚酰胺复合材料商业化进程 凯赛生物与宁德时代合作成立合资公司,是双方在新能源材料领域从构建技术到场景闭环的关键一步,也是凯赛生物推动生物基聚酰胺复材商业化的重要里程碑。2025年2月,公司与宁德时代(持股34.9%)、卡涞复材(持股20%)合资成立安徽凯酰时代复合材料公司(注册资本1.5亿元),聚焦生物基复合材料在电池壳体、储能箱体及交通领域的研发生产,标志着新能源场景应用进入实质性阶段。产业链协同方面,双方通过合资公司整合了凯赛的生物基单体技术、卡涞复材的工程化量产能力及宁德时代的智能制造经验,形成从生物质原料→树脂→复材→终端产品的垂直链条。从市场拓展的角度来看,此次合作将极大地提升凯赛生物在新能源领域的市场渗透力。借助宁德时代的全球市场渠道和客户资源,凯赛生物能快速切入新能源汽车、储能系统等高增长市场,推动材料性能迭代,加速生物基材料的商业化进程。 长期成长路径清晰,技术壁垒与政策红利共振 公司长期优势显著,合成生物学技术平台优势在碳中和目标驱动下将释放结构性红利。作为全世界生物法长链二元酸龙头,公司市占率高,生物法成本优势稳固,癸二酸替代逻辑已验证。公司依托自主构建的“菌种设计-代谢调控-分离纯化”技术体系,形成生物基材料产业化的底层支撑,叠加AI蛋白质设计平台(分子之心)赋能,产品迭代效率提升。政策端,全世界内,欧盟碳关税(CBAM)将于2026年全方面实施,公司生物基材料在汽车、电子等出口导向型产业中替代优势显著。中国《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目录》将生物基聚酰胺列为战略材料,推动其在新能源、汽车等领域的替代,2025年生物基聚酰胺市场空间有望继续扩大。长久来看,生物基材料在储能、氢能、轨道交通等领域的渗透率提升将打开第二成长曲线,碳中和背景下的政策红利与技术颠覆性形成双击。 投资建议 由于受下半年费用端波动影响,我们预计公司2024-2026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4.73、6.55、8.57亿元,同比增速为29.1%、38.4%、30.8%。对应PE分别为60、43、33倍。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1)宏观经济及产业政策波动风险; (2)新项目建设进度、产品达产进度及销售不确定性的风险;(3)关税等进出口政策及国际贸易环境变化风险; (4)汇率波动风险。

bg